用黃金制作徽章是否有必要
徽章是一個企業形象標志,用黃金制作徽章是否有必要。常州江南農村商業銀行就給員工打造了價值3000余元的純金行徽,一共花費了1000多萬元。據介紹,這是該銀行成立周年發放給員工的紀念品,更是銀行企業文化的一個標志。
銀行注重企業文化沒錯,在成立周年之際給員工發點紀念品也無可厚非,但動輒就拿“黃金徽章”說事,未免太炫耀了,也與企業文化關系不大。相關銀行很有必要厘清這樣的問題:不是說徽章價值越高企業越有文化,也不是說徽章造價低就沒有企業文化。而是兩者根本就不能畫等號。對此,我倒想問問:“黃金徽章”算哪門子企業文化?
企業文化是這樣定義的:企業在實踐中,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、遵守、帶有本企業特色的價值觀念、經營準則、經營作風、企業精神、道德規范、發展目標的總和。由此來看,只能不無遺憾地說,單純一枚“黃金徽章”承載不了銀行企業文化,更談不上那勞什子的標志。
如此將“黃金徽章”與企業文化畫等號,或者說眉毛胡子一把抓,倒是令人懷疑該銀行的文化內涵,也不得不質疑會不會是缺少企業文化的銀行。更具有諷刺的是,這是一家號稱“三農”“娘家人”的農村商業銀行,也就是說,是為“三農”服務的。
這就耐人尋味了。一邊是服務于農村,一邊卻打造價值不菲的“黃金徽章”。我總覺得,與城市相比,農村往往是落后的地方。穿戴也好,住的也好,吃喝也罷,都趕不上城市,不少人活了一輩子恐怕連黃金都沒見過,更別說戴金戒指、金耳環、金項鏈了。要是農村人去相關銀行辦事,得知業務員身上的徽章是黃金做的,價值數千元,而且還是單位免費送的,再想想自己,一年到頭辛苦勞作,也掙不了幾千塊錢,心里多半會酸溜溜的。這倒不是酸葡萄效應,而是實實在在的城鄉收入差距,并由此造成的較大心理落差。
可以說,這樣一枚“黃金徽章”出現在農村人面前,除了顯眼之外,更多的是刺痛農村人的眼睛,也深深觸痛了農群民眾敏感的神經,恐怕還有違自身的服務宗旨。這般絲毫不顧及農村實情,不考慮農村人的感受,反而標榜有文化,難道不正是缺乏企業文化的生動表現?
一言以蔽之,“黃金徽章”不僅承載不了銀行企業文化,也與農村實情格格不入。與其說是“黃金徽章”,不如說是“刺眼徽章”,更名副其實。